踐行新理念開啟新征程 加快推進安徽向制造強省邁進
2017-12-274113人次瀏覽
今年以來,在工信部的支持指導和省委、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,安徽省經信系統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,牢固樹立和踐行新發展理念,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,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,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,大力開展制造強省建設,工業經濟發展呈現出“穩中有進、質效雙升”的良好態勢。1—11月,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.8%,居全國第6;規模企業突破2萬戶、居全國第6位;1—10月,實現利潤1766.8億元,同比增長17.1%;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4.6%。
(一)制造強省建設開局良好。召開“制造強省”建設萬人大會,編制實施制造強省建設方案,制定出臺制造強省“政策10條”,落實省級財政專項資金23.7億元,支持企業(項目)2599個。新一代信息技術、機器人、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等4個重點行業被列入工信部《中國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》,合肥市獲批“中國制造2025”試點示范城市。開展“四送一服”“雙千工程”和“制造強省系列政策進萬企”活動,對接企業2萬余家,實現經濟部門、園區、規模企業全覆蓋。
(二)供給側改革扎實推進。打好去除落后產能攻堅戰,開展打擊“地條鋼”專項行動,去除煉鐵產能62萬噸、煉鋼產能64萬噸,關停“地條鋼”生產企業13戶。出臺“降成本10條”,建成運行省級減輕企業負擔綜合平臺,預計全年降低企業成本超1000億元。實施增品種、提品質、創品牌“三品”戰略和“安徽工業精品培育行動”,培育認定省級新產品560項、安徽工業精品119個,合肥、滁州榮獲全國消費品工業“三品”戰略示范城市。在央視黃金時段開展“精品安徽、精彩安徽”系列宣傳,收看人次超3億。
(三)新舊動能加速轉換。制定實施新能源汽車、中國聲谷建設“政策10條”,設立中國聲谷產業發展專項資金8億元、基金50億元,江淮大眾新能源汽車等重大項目開工建設。制定實施“皖芯行動”,京東方10.5代線、晶合12英寸晶圓制造等項目投產達效,電子信息制造業產值全年可望突破4000億元。深入開展節能環保“五個一百”專項行動,6家企業、54種產品、1個園區入選國家綠色制造示范名單,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同比增長24.3%。大規模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,1—11月,完成技改投資6688億元,同比增長16.2%,技術改造對工業投資增長的貢獻率達65%。
(四)創新融合步伐加快。成立智能制造、大數據、磁性材料等一批產業技術創新聯盟,培育認定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8戶、企業技術中心158戶,49項行業標準獲工信部立項,3家企業獲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。深入推進“互聯網+制造”,11個項目獲批工信部2017年智能制造專項、居全國第4位,9個項目入選國家2017年智能制造試點示范、居全國第2位,4個項目入圍國家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試點示范、居全國第2位。成功舉辦安徽省第四屆工業設計大賽,5家企業獲批國家服務型制造試點示范,4家企業被認定為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、占全國的1/10。
(五)民營經濟活力增強。實施民營經濟提升工程,全省新登記私營企業15.99萬戶。開展“專精特新”培育行動,培育認定專精特新企業500戶,設立省中小企業(專精特新)發展基金、省股交中心“專精特新”板,首批169戶企業成功掛牌。創建國家級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8家、居全國第1位。成功舉辦“創客中國”安徽區大賽,培育認定省級小微企業創業基地30家、工業特色小鎮6個,創建國家小微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4個。深化與全國知名民企合作,100個投資5億元以上重大項目開工90個,累計投資586.7億元。
(六)服務水平持續提升。加強工業經濟預測分析調度,建成工業經濟運行監測預測模型,工業“云平臺”功能持續優化提升。積極幫助企業開拓市場,成功舉辦第11屆中國(合肥)國際家博會等16場次產銷對接活動,組織企業參加中博會、工博會近20場次產品展銷會。電煤保障有序有力,中長期合同簽約率、履約率超過國家目標要求。穩步推進“寬帶安徽”建設,新建移動通信基站超過2.2萬個,全省行政村光纖通達率超過98%,超額完成年度任務。
再啟征程的2018年
2018年是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,是建設現代化五大發展美好安徽的攻堅之年,也是加快制造強省建設的關鍵之年。安徽省經信系統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,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,以及中央和省經濟工作會議精神,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,踐行新發展理念,堅持質量第一、效益優先,著力發展新型制造、提升質量品牌、推動融合創新、激發民營活力、增強治理能力,推動全省工業經濟實現質量變革、效率變革、動力變革,全面加快制造強省建設步伐。
(一)培育制造新動力。大力培育發展先進制造業,圍繞制造強省“7+5”重點領域,加快培育壯大智能語音、智能家電、新能源汽車、工業機器人、電子信息等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,積極創建合肥“中國制造2025”示范(城市)區、合蕪蚌先進制造業基地。大力發展智慧經濟,堅持產業智慧化、智慧產業化,“三位一體”推進研發攻關、產品應用和產業培育,大力發展智能制造和智慧產業,打造全國重要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先行區和智慧產業新高地。開展“服務型制造專項行動計劃”,創新“制造+服務”“產品+服務”等模式,培育一批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、項目和平臺。
(二)增強企業競爭力。運用先進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生產工藝、制造流程、管理系統和服務體系,滾動實施億元以上技改項目1000項以上,完成技改投資7300億元以上。大力實施增品種、提品質、創品牌“三品”戰略、“安徽工業精品提升行動”,培育省級新產品500個、安徽工業精品100個以上。在中央媒體開展“精彩安徽、智慧生活,精品安徽、徽商中國”主體宣傳,提升“皖商、皖企、皖品”新形象。制定實施節能環保“五個一百”專項行動升級版,加快合蕪馬高端智能再制造產業園建設。
(三)優化協同創新力。實施創新能力提升行動,按照“一行業一中心”的方式,培育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5個、省技術創新示范標桿企業40戶,創建省級及以上企業技術中心100個,爭創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。實施產學研深度融合行動,組建工業機器人、新材料、新能源汽車等產業技術創新聯盟,創建一批基于互聯網的大企業“雙創”平臺和第三方“雙創”服務平臺,促進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。推進互聯網與制造業深度融合,培育認定省級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試點企業、打造一批企業級工業互聯網示范平臺,培育100個以上工業示范APP。
(四)激發民營新活力。大力實施“個轉企、小升規、規掛牌”和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培育行動計劃,打造“創業企業-小微企業-專精特新企業-行業龍頭企業”相互鏈接的企業生態梯隊,新增注冊民營企業12萬戶左右、新增規模企業1000戶,培育認定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、成長型小微企業、“專精特新板”掛牌企業。開展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提升行動,培育認定一批“智慧集群”、工業特色小鎮和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。大力弘揚工匠精神、勞模精神、企業家精神,實施“現代徽商”培育工程,打造一批知識型、技能型、創新型“江淮工匠”。
(五)提升行業治理力。加強工業經濟運行調度,進一步拓展企業云平臺功能,修正完善工業監測預測模型,提升運行監測、調度、分析能力水平。出臺制造強省政策“升級版”,加強工業發展戰略、規劃、政策、標準等制定和實施,探索工業經濟發展分產業推進機制,做強做優一批優勢產業。深化工業領域供給側改革,進一步降低實體經濟成本,依法依規退出落后產能,做到應停盡停、應關盡關、應拆盡拆。堅守“企業娘家”角色定位,常態化推進“四送一服”雙千工程、“百名干部進千企”活動,著力提振實體經濟發展信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