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微企業是實體經濟的根基所在
2017-12-185248人次瀏覽
——中國工業報訪安徽省經信委黨組書記、主任 牛弩韜
小微企業是實體經濟的根基所在
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主體,小微企業是實體經濟的根基。十九大報告強調“毫不動搖鼓勵、支持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”“支持民營企業發展,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”。近年來,安徽省經信委牢固樹立和踐行新發展理念,扎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大力開展制造強省建設,全省工業經濟相繼實現“五大突破”:規上工業增加值突破1萬億、主營業務收入突破4萬億、技改投資突破6000億元、工業利潤突破2000億、規上工業企業數突破2萬戶,新興工業大省的地位基本確立。今年1-10月,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.8%,居全國第6、中部第2位,呈現“增速逐步加快、貢獻明顯提升”的良好勢頭。
牛弩韜告訴記者:這些成績的取得,與全省80余萬家中小微企業的貢獻密不可分。我們始終把中小微企業培育發展作為工作重點,切實發揮省民營經濟領導小組辦公室的統籌協調作用,大力實施民營經濟提升工程,不斷強化政策供給、資金供給、人才供給、服務供給,中小微企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。今年前三季度,全省規上中小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5697.5億元,占規上工業的69%,對全部工業的貢獻率達到63.6%。可以說,中小微企業是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的主力軍、創業富民的主渠道、驅動創新的主戰場。小企業作出了大貢獻、發展有大希望,未來會成就大事業。
現代金融是小微企業發展的血脈活水
金融和實體經濟是共生共榮的關系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“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液。血脈通,增長才有力。”十九大報告提出“深化金融體制改革,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,提高直接融資比重,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。”大力發展現代金融,加快建設實體經濟、科技創新、現代金融、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,有利于小微企業完善法人治理結構、降低經營風險,有利于小微企業進行技術改造、提升供給質量,也有利于銀行和金融機構擴大信貸規模、提高金融資產質量。
牛弩韜強調:近年來,我們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省系列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政策措施,創新融資模式、拓寬融資渠道,深入開展“4321”新型政銀擔、稅融通、小額票據貼等業務,引導金融回歸本源。今年以來,全省小額票據貼現442億元,稅融通貸款余額150.9億元,“4321”新型政銀擔業務在保余額895.7億元。同時,創新設立“專精特新板”,首批掛牌企業169家,其中45家“專精特新”企業融資4.9億元。截至9月末,全省小微企業貸款余額8797.6億元,占全部企業貸款的43.5%,新增貸款占同期企業貸款的56.4%,有力地促進了廣大中小微企業的發展。
開展金融知識培訓是服務小微企業的務實之舉
牛弩韜指出:長期以來,小微企業融資難、融資貴、融資慢等突出問題,既有金融體制改革相對滯后,資本市場發展不充分、金融機構體制機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影響,也有小微企業管理不規范、機制不健全,難以滿足金融機構擔保抵押需求的約束,更有小微企業缺少金融專業知識和人才,對各種融資新業態、新工具、新產品認識不足、運用能力不足的制約。
認知是實踐的前提,實踐是認知的基礎。為此,安徽省經信委印發《小微企業金融知識普及教育活動實施方案》,力爭到2020年,培訓小微企業10萬戶,對有融資需求的小微企業,基本實現全覆蓋。這是緩解融資難、融資貴的一項基礎性工作,是提高小微企業融資主動性和可獲得性的一項普惠性工作,也是有效發揮政府作用,加強公共服務的一項務實性工作。
各市經信部門高度重視、主動作為。把小微企業金融知識普及教育活動擺上重要工作日程,認真貫徹落實新修訂的《中小企業促進法》,按照“有計劃的組織實施中小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培訓,創新中小企業人才的培養模式”的要求,開展多元化、差異化的小微企業融資需求培訓,構建各類金融機構與服務機構多方參與、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公共服務平臺。
廣大小微企業苦練“內功”、強身健體。一要增強合作意識。主動學習掌握金融法律法規和業務知識,與銀行建立互惠互利的長期伙伴關系;積極引入戰略投資者,推動企業掛牌上市,借梯登高、借船出海。二要增強誠信意識。牢固樹立“誠信就是企業生命”的理念,自覺接受銀行的信貸監督,樹立良好的市場信譽和誠實守信形象,不斷提高企業的銀行信用評價等級。三要增強創新意識。把更多精力放在把握市場需求、研發新技術、開發新產品、提升供給質量,持續優化產品結構,推進企業創新,不斷提高經營管理水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