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經濟穩中向好趨勢沒有改變
2017-10-233878人次瀏覽
“黨的十八大以來,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,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。其中一個最突出的特點就是,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特征更加明顯了。”在國務院新聞辦10月10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,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、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說。
寧吉喆表示,經濟增長從過去的高速轉向目前的中高速,是中國經濟新常態的主要特征之一。2013年至2016年,我國經濟年均增長7.2%,高于同期世界2.6%、發展中經濟體4%的平均增長水平,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是最高的。今年上半年,國民經濟運行穩中有進、穩中向好,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.9%,增速連續8個季度穩定在6.7%至6.9%的區間。
結構優化,是經濟新常態的另一重要方面。寧吉喆表示,在產業結構方面,農業基礎得到加強,工業水平上升,服務業成為最大產業。與此同時,高技術產業、戰略性新興產業和裝備制造業等行業增長連續保持在10%左右,反映出新動能的加快成長和工業發展水平的提高。從內外需方面看,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,消費與投資比例關系趨于合理,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明顯增加。
寧吉喆表示,動能轉化也是經濟新常態的重要特征。近年來,工業技術改造、制造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速快于整體投資,表明技術改造步伐在加快,反映了企業為適應市場需求和提升自身素質而努力改造升級,尤其是新產業、新業態、新商業模式帶來了新動能加快成長,推動了新舊動能轉換。
針對當前中小微企業發展問題,寧吉喆坦言,中小企業不僅有薄弱的一面,同時還要看到中小企業是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。中國政府始終關心中小企業發展,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,就中小企業存在的薄弱環節方面,出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,促進了中小企業發展。比如,近兩年來,國內大銀行都成立了普惠金融部,專門支持中小微企業、“三農”等融資問題。“包括這兩天市場上反應強烈的定向降準。定向,定的就是支持普惠金融、中小企業。”寧吉喆表示,隨著市場環境的進一步改善,改革的深入和開放的擴大,中小企業必將會產生新的“獨角獸”、新的有活力和有實力的大企業。
針對去產能可能導致的人員下崗、大學生就業壓力等問題,寧吉喆表示,目前反映就業的指標主要有3個,即城鎮新增就業數、城鎮登記失業率和國家統計局正在試行的、與國際接軌的調查失業率。從這3個指標看,過去幾年就業壓力雖然非常大,但在各方的努力下,解決就業問題取得了明顯成效。“比如,2013年至2016年,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年均都在1300萬人以上,各年制定的預期目標全部完成;城鎮登記失業率今年降到了4%以下;自主創業比例4年前僅為1%左右,現在在一些區域甚至超過10%。”寧吉喆說。
寧吉喆表示,之所以能保持穩定的就業形勢,最重要的因素是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變,經濟發展了,生產增加了,就業增加就有了基礎。
在回答房地產調控問題時,寧吉喆表示,黨的十八大以來,房地產行業總體還是在持續發展的,但房地產市場近年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城市間的分化加劇。目前,因地制宜、因城施策的政策效果較為明顯,國家反對投資投機性的取向不會變,住房的基本屬性是消費,將逐步建立房地產調控的長效機制。
關于中國經濟發展問題,寧吉喆表示,從9月份已經得到的數據看,今年中國經濟實現6.5%左右的預期發展目標是沒有問題的,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,全年可能還會有更好一點的結果。
“在看經濟增長速度的同時,還要看就業、物價、環保等其他方面。近幾年來,就業形勢非常好,物價低于預期水平,生態環境在改善。從這些指標綜合起來看,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完全是有信心、有條件、有能力的。”寧吉喆說。